职工之家

历史与我的不解之缘

发布时间:2023-03-15    字号【 】    点击次数:     【关闭】

曾经一直在想,自己为什么喜欢了解历史,原因想了很多,一直想不明白,后来才发现,喜欢历史,纯属偶然。可谓是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。

小时候和家人去赶交流,因为戏台附近人最多,为了卖瓜,爸爸总是把拖拉机开到戏台附近,每当这个时候,姥爷也坐着瓜车和我们一起来了,因为怕自己跑丢,不敢出去逛,家人为了卖瓜也没时间带我出去玩,大部分时间只能坐在瓜车上和姥爷看晋剧。看的时候姥爷就给我讲述晋剧里面的故事,看了很多名段,但是现在记起来的似乎只有《打渔杀家》《醉打金枝》,尤其是《打渔杀家》,似乎去了好多次交流会都有这个,感觉很神奇。懵懵懂懂对历史有了个概念,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传统的历史理念,渐渐深入内心。

到后来能识字的阶段,由于农村没啥娱乐,就看家里面长辈、姐姐留下的课本、书本。当然了理工科的书籍看不懂,主要就是看语文、历史,以及各种小说。这里面还有个梗,前几年怀念最高领导人年轻时候的作家朋友贾大山,我发朋友圈说小时候看贾大山的文章,被大学时候班主任开玩笑我贵庚几何,实际上贾大山的文章在20世纪80年代就进入中学课本了,那时候就对这个贾大山的文风很有印象。这些文章里面有很多历史知识,但是因为没有经过系统地学习,仅仅遗留在潜意识里面,时至今日,读到有的历史名篇时总是觉得小时候读过,也许是那时候积累下来的。

直到小学高阶段开始正式地学习历史,我才深深地体验到了历史的优美。但是由于一开始在农村上的小学,后来上了一个打工子弟学校,和城里面的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起来相差甚远,加上那时候家里面经济条件不是太好,老师也对一个成绩不好、家庭条件不好的人漠不关心,自己几乎是个小透明,内心很是自卑。但是在入学几个月后,学校组织了次政史的知识竞赛,出乎大家意料,也出乎我的意料,自己拿了全年级第二名,然后所谓的大红大紫开来,所谓的鲜花和掌声都有了,同学也慢慢问我问题,认为我是个学习好的孩子。老师,尤其是历史老师,简直是要把我当作宝,到后来历史测验时候,可以自己不去做作业,帮老师监考。十几岁的小孩子,自信心一下子膨胀,更加觉得自己要努力做好,不让老师失望。那时候好像播放一部电视剧叫《东周列国》,至今还记得里面的故事。忠义之士豫让为了报答智伯,“漆身为癞,吞炭为哑”,变形装疯,暗杀赵襄子,事计不成,最后自刎身死。以及崔杼弑其君,史官三兄弟,宁折不屈,如实记述崔杼弑君行为。这些故事深深地对我产生的震动。可以说对一个十几岁小孩的三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。通过看这些故事,我努力告诉自己好好学习,报答老师的知遇之恩,有了最初的初心,就是士为知己者死。自信心有了后,其他各科成绩也突然半年后就变好,成了全年级前几名,有个正向反馈后,顺利地考进了达旗一中。

高中时候,尤其是分到文科班后,有个同学喜欢看各种历史书,他看历史的程度甚至达到了惊人的程度。他已经看完二十四史,而我二十四史中仅看过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三国志》。实在没有历史书可看,这个家伙直接从图书馆看内蒙古、伊克昭盟、达拉特旗地方志。当时最喜欢和他讨论历史上的故事,然后再听他给我讲地方志上的历史。感觉历史兴趣这方面他是我最好的老师,加上历史老师是个很风趣的老教师,学识渊博,有的时候还会给我们讲个历史故事,让我们深陷其中,这个时候对历史的兴趣就已经很浓厚了。我高考时候就想报考古,那时候中学时候流行的一个期刊好像叫《辽宁青年》,有一版封底就是介绍厦门大学以及他的历史系,厦门大学的风景以及历史底蕴震撼了我,当时就暗下决心要考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。直到高考报名的时候,发现自己似乎真的可以考上厦门大学历史系,但是在父母的反对下,读了一个“能挣钱”的法律专业,从此这个世界上少了一个考古研究人员,多了一个律师。这个时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《汉书.传.董仲舒传》中提到的:积善在身,犹长日加益,而人不知也;积恶在身,犹火之销膏,而人不见也。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就这句话来激励自己,要匡正自己的过失,不停地修正自己,激励自己走正道。

到大学后,因为民商法律最终根源在《罗马法》,所以大学时候为了学清楚民法学法理,开始疯狂地学习古希腊、古罗马的历史,同时大学选修了一门校内公共任选课《西方文明进程》。造成当时我就是那个被毛泽东在1941年发表的《改造我们的学习》中讽刺的‘言必称希腊’的那个人,觉得似乎文明的起源地在古希腊、古罗马。远到伯罗奔尼撒战争凯尔特文明、到后来的上帝之鞭阿提拉,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历史,每次学到哪里就到图书馆找哪里的书,也是从那个阶段开始对历史上的各类哲学、宗教学、经济学感兴趣。好像扎进去历史出不来,不愿意回到现实生活中来。到后来因为学校就在内蒙古社科院附近,内蒙古社科院旁边有好几个书店,出售的都是历史、哲学的书籍,尤其还有版本很老的书,每到晚上还有人在摆摊出售旧书,时不时地买上几本,就着路灯在坐在街边,吃着煎饼,手里拿着充满年代感的书看,感觉自己也成了历史事件中的一分子。后来自己难得地买了本新书叫《万历十五年》,没想到班级里面到处传阅,大家一起讨论万历年间的得失,感觉还挺有意思。

到工作后更不用说了,随着阅历的增长,看的各种历史书也是五花八门,但是很多都是草草阅读,并没有像读书的时候将身心沉淀其中。但是每看一本书都有新的收获和心得,尤其是即将进入不惑之年,更对历史人物的选择有各种理解和感想。历史大潮滚滚而去,各种人物悉数粉墨登场;各自利用自己不同的本领在这历史大潮中各显神通,是非功过皆有后人评说。

絮絮叨叨这么多,总结起来就是:小时候,历史就是我的玩具书;少年时代,历史就是自己的护身符;成年工作后,历史就是自己的精神导师,引领我一直在前进。

(张翼轩)